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祠堂    
 
仕尾郑氏家庙
来源:网络
作者:郑成法
2025-04-19
评论:0  点击:94

仕尾郑氏家庙位于惠安县紫山镇仕尾村南侧,坐北朝南,与民居毗邻。家庙前有广场、泮池,后与村道衔接,总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三开间两进深,中有天井,土木结构。墙长20.3米,宽10.6米,面积215平方米。

家庙设有门埕、前后厅、左右厢房、天井等,按中轴对称布局。门埕深9.5米,面积100平方米,砌以石墙,水泥辅面。家庙前广场长31米,宽16米,面积500平方米。

家庙在建筑风格上承袭了传统的建筑美学,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讲究严格的轴线,左右对称、注重平衡、遵循比例和等差。建筑构件美观精巧,色彩鲜艳,虽未臻富丽堂皇却也温馨雅致,极富闽南宗祠特色。

仕尾郑氏家庙是惠安郑氏族人为缅怀、祭祀郑氏先贤及其列祖列宗的丰功伟业而建,规格较高,文化底蕴深厚。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郑氏优秀文化,激励郑氏后人爱国爱家,传承先人的传统美德,仕尾郑氏家庙已于2009年申请为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并报请福建省人民政府审批。

2013年10月,惠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暨惠安县博物馆共同确定仕尾郑氏家庙为“惠安文物史迹”;2014年8月,惠安郑氏宗亲联谊总会为仕尾郑氏家庙荣获“惠安文物史迹”立碑,以示纪念。

始建:历史迷思解谜底

仕尾乃千年文化古村落,成村时以蔡姓为主,故村名为“西溪蔡”或“西蔡”(见明·李恺《慎庵郑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明·叶春及《惠安政书》)。1100多年前,这里已成福(州)泉(州)官道的必经之路,位居仙游枫亭与泉州府的中心点,曾经街市繁华,人烟阜盛。至今,千年古道、古驿站遗址尤存,而仕尾郑氏家庙作为仕尾村历史文化的缩影,伴随着村落的兴衰,历经沧桑,几度兴废。

仕尾的郑氏家庙始建于何时,由于史料未考,始终是个不解之谜。相传,家庙以仕尾村肇基始祖“蔡大人”遗留下来的马厩改建而成,有天井十六个,规模宏大,规格极高。按照此种说法,仕尾郑氏家庙的始建年代应该很早,至少必须在南宋末年或元代初年。而在这个时期的仕尾郑氏是否已经徙居入住,也还是一个谜。

解开这些谜底,有一则民间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帮助。

仕尾郑氏家庙前的“南门桥(又称大塘桥)”,在古时是架在“大塘头”溪水上的一座木桥。传说有一天旁晚,两个去抓鱼回来的仕尾村村民在桥头相遇,甲村民问乙村民:“你抓到几尾?”乙村民回答说:“抓五尾。”凑巧,这时木桥底下有一位名为“吴尾”的“红巾贼(即红巾军兵士)”为逃避元军追杀藏匿其中,没听清楚他们的谈话内容,只听到有人要抓“吴尾”,就以为是元军来了,吓得一动不动。过后,知道他们是仕尾的村民,又气又恨,决定予以报复。待到夜深人静的三更时分,这位名叫“吴尾”的“红巾贼”引来一把火,把位于南门桥附近的仕尾郑氏家庙焚烧成只剩框架。从此,“红巾贼”烧毁仕尾郑氏家庙的传说一代传给一代,几百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这则民间故事或许就是一个历史“迷思”(注:迷思是英语单词Myth的音译,指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于世的十分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也就是说,在没有记录或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它们发生过的情况下,通常由老人向年轻人讲述而流传下来),传递着两个历史事实:一是仕尾郑氏家庙毁于红巾军年代,二是仕尾郑氏的徙居年代最迟应为宋末元初。

仕尾郑氏家庙毁于元代红巾军的一把火,听起来似乎有近天方夜谭,然而查证起来却又不无事实。

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相传在距仕尾村不足二公里远的岩山上,曾驻扎着陈丁桂率领的红巾军。陈丁桂是南安人陈七师的族人,陈七师起义抗元,陈丁桂也在这里揭竿响应。相传,陈丁桂所率人马号称近千人,以岩山山寨的坚固与山势的险要与元军抗衡,但终因寡不敌众,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这支起义军就被元军剿灭了。

据说在这座岩山上,还有抗元红巾军留下的寨门和寨墙等遗迹。最近,笔者特意前往位于仕尾村对面的岩山,探寻这些抗元遗迹。通过熟人指引,果真在山的西南面,很快就找到了一处寨门。这个石寨门不大,只有两米多宽,却置于险要地势,两边正好各抵着一块巨石,往下走全是荒草野蔓,乱石嶙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由于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甚至连路都难以寻觅。而在山的西北面,则是一排倒塌的寨墙,墙体破损严重,与其说这是“墙”,不如说是碎石堆更加准确。不过,从石堆的摆列情况来看,这个山寨的规模确实不小。

由此可见,红巾军在邻近仕尾的岩山上抗元,确有其事;而被剿灭后溃散的“红巾贼”烧毁仕尾郑氏家庙,也确有可能。这就是历史的“迷思”传递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历史的“迷思”传递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仕尾郑氏的徙居年代。

既然仕尾的郑氏家庙遭“红巾贼”焚烧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说明在此之前仕尾郑氏家庙就已经在仕尾存在,也就是说,仕尾郑氏在此之前就已徙居于仕尾,成为仕尾的主人,成为仕尾的郑氏始祖。笔者在《仕尾郑氏先祖的源流考析》(续)一文中曾经做过分析,“按照文史专家的说法,一个氏族的较大规模迁徙,往往出现在朝代鼎革的兵荒马乱时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仕尾郑氏的准确迁徙入住年代应该就是宋末元初,而仕尾郑氏家庙的始建时间应该在仕尾郑氏入住仕尾之后,也应该是宋末元初。

总而概之,仕尾郑氏家庙始建于宋末元初,焚毁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后几经兴废,逐渐圮毁殆尽。如今,原始家庙已不复存在,唯有家庙前的圆形泮池伴随着历史“迷思”保留下来,静静地泛浮着岁月的涟漪,传递着历史的沧桑。

重建:五郑同心铸辉煌

“目前仕尾的郑氏家庙是由‘五郑’于清代宣统年间鸠资重建的。”仕尾村最年长的郑水木宗彦回忆说,早在七十多年前,他曾多次听过他的先祖父郑炎(曾参与仕尾郑氏家庙的工程建造)时常讲起这句话。

“五郑”,就是惠安的五路郑氏村落片区,也就是惠安郑氏的典型代表。据郑水木宗彦的反复解释,“五郑”就是由惠安的四路郑氏村落片区即黄塘(含黄塘、下坂、苏塘)、仕尾(含仕尾、下墓、后垵、后苏)、惠安城关及惠东南(主要是涂寨、东园等)和晋江县河市的一路郑氏村落片区(含亭竹、山边、大石后、溪埔、池仔尾等)组成,是当初共同发起重建仕尾郑氏家庙和之后参与共同祭祀仕尾系郑氏先贤及其列祖列宗的五个基本郑氏群体。

郑水木宗彦回忆说,重建仕尾郑氏家庙时,由“五郑”共同发起、共同参与,共同鸠资,共同建造。重建的郑氏家庙位于原家庙的西侧约十五丈(50米)处,与原家庙遗址的坐向相一致,坐北朝南。当开工建设至家庙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时,忽然发现家庙的大门正对南侧赤土村的境主宫。“坐字”不符,这是民间宗祠建造中的大忌。于是,“五郑”宗彦集体研究,决定立即拆除重建,因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后经重新卜地,测量,家庙东移一丈五(5米)左右,并以重新改建为条件动迁东侧郑仙扁(郑友才之父)的民宅,以致出现郑氏家庙与东侧民宅并列一致的外观格局。由于家庙前的泮池先行完工,改建家庙主体时又没有再改建泮池,造成如今看到的家庙主体与泮池的中轴线出现左右偏差。

重建的仕尾郑氏家庙,承袭明清闽南古建筑风格,白石红砖、黄瓦绿筒、斗拱举天、重檐如画,古韵悠扬。家庙汇集了惠安匠师的木作、石作、瓦作等成熟技艺,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是一座典型的闽南特色宗祠。

家庙屋顶黄瓦绿筒,色彩鲜艳,前厅屋顶中间稍高,两边梢间降低,成为有起有伏的三川顶。脊端燕尾高扬,形成双燕飞脊的翱翔气势。中脊、垂脊装饰剪瓷花鸟和卷草,更是锦上添花,生色不少。

家庙大门的立面做“塌寿”处理,呈凹斗型。正中开双扇大门,左右是单扇边门,黑漆门扇,古色古香。除祭祀等重大节日外,一般不开中门,出入分别走左右边门。家庙的大门是宗祠的“门面”,门路木作精美,工艺精湛。中门上方配置金字木额匾“郑氏家庙”,两侧的壁堵上各有青石浮雕和硬木浮雕,饰以彩绘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令人赞叹。

旗杆石是古代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标志。重建后的仕尾郑氏家庙为昭示世人,激励后昆,彰显科举年代获得功名,分别在家庙前广场的大门两旁,各树立两付旗杆石。

家庙的大门前是宽广的石埕。在石埕前方的35米处,是一口半圆形的泮池,与家庙主体相互映衬,使得整体空间格局显得严谨而开阔。

步入家庙大殿,环视四周,只觉金光耀映,庄严肃穆。前进厅进深二柱,后进厅(主厅)进深三柱,均为抬梁式木构架。额枋、斗拱、雀替、柁墩等木构件,或精雕细琢,或饰以彩画,精致古朴,图案精细,色调富丽。

大殿后的正中是供奉祖先的神龛。神龛,在闽南称“公妈龛”。公妈龛由柱、额、斗栱、门扇等构成,是一座橱柜式的木作精品,雕刻有吉祥如意图案和绘制上精美的彩画,贴上金箔,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公妈龛分左中右三龛,分别依辈序自上而下设置祖宗的牌位。中龛供奉的是仕尾系郑氏先贤及其有官位、有身份的先祖牌位,也包括仕尾肇基始祖“蔡大人”的牌位,每尊60至80厘米,雕龙鎏金,高大端庄,庄严肃穆;左右两龛供奉的是“五郑”各路郑氏片区有身份、有名望的郑氏先祖的神主牌位,每尊40至50厘米,规格比较小,但排列整齐,形态端庄,能给人以一种时间的绵延感,一种生命的接续感。

神主牌位在进主时必须按规格不同交费。不过,中龛牌位如果不是官员、绅士,即使再有钱也无法进驻。三个公妈龛的神主牌位总共一百多尊,用上等红褐色柏木制成,芳香扑鼻,沁人心扉,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公妈龛前是一座特制的供桌,供族人节日祭祀祖宗时摆放供奉的祭品、香烛。即使不是节日,供桌上也是香烟缭绕,烛光不灭,紫气飘逸。

公妈龛上方及整个大殿额枋上,挂满“文魁”、“武魁”、“进士”、“明经”等等木匾额十八方,琳琅满目,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公妈龛的两边立柱上,是一副半弧形对联匾,上书:“祖孙父子进士,叔侄兄弟明经”,展示着仕尾系郑氏荣耀的历史,激励着“五郑”族裔弘扬祖德,再增族荣,续铸新的辉煌。

冬祭:慎终追远祭先贤

追踪溯源,仕尾系郑氏源自书香门第、科第世家,堪称惠安的豪门望族。自五代梁至清道光的900多年时间内,仕尾系郑氏先贤爵位蝉联,家声显赫,创造过多次科举辉煌与不朽的历史功勋。

先祖郑褎,宋咸平甲科进士、宋代宣教郎;郑褎之祖郑希闵,唐后五代梁进士、后唐金部员外郎;郑褎之子郑方,宋天圣进士,南剑州推官;郑褎之孙郑前,宋嘉佑进士,转运推官。如是,惠安仕尾系郑氏先贤创造出第一次科举辉煌:“一门五代四进士”。

时至明朝,郑褎后裔郑琛,明嘉靖贡生、广东三水教谕;郑琛之孙郑一信,明嘉靖进士、广西按察副使;郑琛之孙郑一濂,明嘉靖举人、广西思恩知府同知;郑一濂之孙郑为宪,明天启武举、天津守备。这是仕尾系郑氏先贤创造出的又一次科举辉煌:文举武魁,明经进士,“一门五代四贤俊”。

时至清朝,郑琛后裔郑文有,清乾隆太学生;郑文有之长子郑廷季、郑文有之季子郑廷珩,均清乾隆年间国学生;郑文有之孙郑纯,清道光恩贡生……这又是一次仕尾郑氏先贤的科举辉煌:“一门三代四明经”。

除此之外,敕赐赠封,达官显贵,文经武纬,门当户对;更有诗人学者,腹满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此等等,真可谓是“人文蔚起,代有簪缨”。

为追思、缅怀、祭祀仕尾系郑氏先贤及其列祖列宗的丰功伟绩,“五郑”族人于清代末年郑氏家庙落成伊始,每年冬至后的第二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先祖的“冬祭”活动。据仕尾老前辈郑水木、郑天恩、郑碧辉、郑彬等宗彦回忆,仕尾郑氏家庙的“冬祭”活动持续至抗战胜利后不久。在此之前,年年举办,隆重热烈,声势浩大,让人记忆犹新。

祭祀活动由“五郑”族亲会负责,“五郑”的五路片区轮流坐庄,负责祭祀活动的会务组织事宜。会务经费由“祭祀田”每年的收入统一支付,不足部分靠捐赠。“祭祀田”近三亩,二丘水田,三丘旱地,由“五郑”按五路片区轮流雇工耕种,收成后入库,统一管理,作为“冬祭”时的会务费用,因而“祭祀田”又称“交轮田”。

会务组织除族长总负责外,“五郑”的每一路片区、每一个郑氏村落都有自己的负责人或带头人。在郑水木宗彦的记忆中,如:仕尾的郑炎、郑国文、郑马福、郑桂枝;黄塘的郑清、郑留水、郑三益;螺城的郑泰和(尊称和伯)、郑国栋(尊称栋伯)、郑国梁;下坂的郑报舍(尊称报伯);后苏的郑喳(尊称喳伯);陈竹的郑金象;苏塘的郑树林;前坑湖的郑庵;后垵的郑东水;下墓的郑金针……等等宗彦,都是热心公益的族亲领袖。特别是螺城的郑泰和(1907-1985年)宗彦,国民党时代任伪政府科员,为人亲善、和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更是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也因此成为“五郑”族亲会的族长。他的文化水准高,人缘广,加上身材高大、魁梧,威望极高,人们对他敬重有加,无论男女老少皆尊称他为“和伯”。

据郑水木宗彦介绍,仕尾郑氏家庙每年举办的“冬祭”活动规模特别宏大,规格也最高。他说,来自“五郑”各路片区的族亲代表、受邀参加“冬祭”的惠安各地的族亲代表,成群结队,披红戴绿,名人绅士脚穿布鞋(一般人只能穿草鞋),或骑马,或坐轿,随行人员或挑祭品,或扛整猪、整羊,一路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好生热闹。祭祀供桌摆满了整个家庙广场,供桌上尽是锦帛清醇、花果肥牲,山珍海味,琳琅满目。家庙内外更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旗杆石上方是彩球高挂,旌旗飘扬,一派节日盛典的欢乐景象。

祭祀由族长郑泰和、郑国栋、郑国梁等宗彦主持。先是开锣、鸣炮、升旗,宣布祭奠仪式开始,请祖先就位,接着由主持人宣读贺电、贺信、贺词,再下来由族长郑泰和宗彦点燃高烛,宣读祭文,并带头进香、敬酒,随后便是各路郑氏族亲会会长及其各地乡贤按祭奠仪式要求双手捧香,作揖跪拜,最后才是参加祭祀活动的各地参祭者登堂行礼。由于参祭者人数众多,作揖行礼需要分批次进行,这批人磕头礼毕,有秩序地退出堂外,下批人才能进门登堂参拜。祭祀间,鼓乐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纸钱烟、供香烟弥漫缭绕。人们在供桌前自觉列队肃立,以示对先贤、对祖宗的尊敬。由于祭祀活动的组织严谨、有序,加上参拜人的心态虔诚,表情凝重,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精神感受。

通过与祖宗跨越时空的精神沟通,人们慎终追远,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每年一次的“冬祭”活动,族亲之间欢聚一起,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促进血脉汇聚,精神认同,提高“五郑”族亲的凝聚力。

由于“冬祭”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郑泰和、郑国栋等郑氏宗彦的努力下,“冬祭”活动的规模日益壮大,参祭队伍由“五郑”的五路郑氏,逐渐发展到整个惠安郑氏,据郑水木、郑天恩等宗彦回忆,最多时,参祭队伍多达十二路,连惠北的山腰、峰尾、西枫乃至涂岭及白潼一带的郑氏族人,也都能远道而来,可见其影响力之强大。

圮毁:岁月疯狂不堪言

仕尾郑氏家庙的兴衰史,如同它的家族一样,经历过兴旺发达的辉煌,也经历过破败没落的凄凉。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是一个朝代鼎革、政治纷繁的年代。虽然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可受那政治风雨的侵袭,仕尾郑氏家庙的处境却是难以维系,每况愈下,以致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光耀。

1949年开始至1954年,仕尾郑氏家庙被辟为文化扫盲场所、夜校、初级小学学堂。在族人的意识中,家庙、祠堂是凝聚人心存在的一种精神场所。在祠堂祭祖,祭的是有德有才,有文化的先祖。现在,在祠堂办学校,在祠堂学文化,接受祖辈的传统教育,接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民族思想的熏陶,也正是郑氏族人祖祖辈辈恪守的信念。笔者有幸于1953年开始“读书生涯”的第一年,就是在仕尾郑氏家庙中度过的。在如今朦胧的记忆里,是大殿神龛前那闪烁不灭的烛光,是柏木牌位与供香那飘逸缭绕的芳香。在一百多尊先贤先祖牌位前跟着老师朗诵课文,在十八方高官名士的匾额下写字画画,有一种特别的神圣与庄严!

1954年开始的农村合作化运动,是仕尾郑氏家庙蒙受多灾多难的开始。这一年,学堂被停办,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初级生产合作社和后来的高级生产合作社的生产队队部。先是“破除迷信”,不准在家庙里烧香点烛,开展祭祀活动,接着是神龛牌位惨遭灭顶之主,中龛的大牌位被钉成沼气池的盖板或厕所的踏板进行“回收利用”,其余则被当作“封建迷信”的牺牲品扫地出门,或烧毁,或遗弃。再后来,神龛被拆除,改制成生产大队的队部柜台,称之为“废物再利用”。

1957年,仕尾村所在的赤土大队创办民办小学,郑氏家庙被征用,十八方匾额遭毁坏。十八方匾额拆下来,刚好做成十八张学生课桌。而悬挂在家庙中门上方的“郑氏家庙”匾额,翻过来写上民办小学的校名:“群星小学”,成为校牌。从此,仕尾郑氏家庙遭到彻底破坏,名存实亡。

1958年开始的公社化,仕尾郑氏家庙被生产队先后作为竹编加工场、榨油厂和生产队仓库等场所无条件占用,从而加速了家庙主体的进一步损毁。家庙的大门、窗户被拆、被堵、被改建,殿堂的地板被挖、被砸、被破坏,家庙的设施被偷、被盗、被挪用,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尤其是后来作为仓库堆放海泥(美其名“磷肥”),造成大量盐水渗入地下,以致家庙的大殿、厅堂地板至今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盐碱地”。而家庙的前广场更是厄运难逃,除了作为晒谷场被占用外,广场西侧被生产队盖起一座仓库,挖出几个粪坑,广场东侧被居民占用,盖上民宅。一个当年祭祀先贤、先祖的神圣而庄严的家庙广场,如今沟壑纵横,百孔千疮,污水漫溢,臭气冲天,实在令人不堪想象。

1966年开始的那场“史无前例”的空前大浩劫,更是把仕尾郑氏家庙推向灾难的深渊。那些手戴“红卫兵”袖章的疯狂一代人,在家庙安营扎寨,破“四旧”、批“封资修”、斗“牛鬼蛇神”,打、砸、抢、抄,无所不用其极,将家庙仅存的木雕、石雕、泥雕、壁画砸烂,砸彻底,把象征仕尾郑氏历史辉煌的珍贵文物毁圮殆尽。

“文革”过后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疯狂的过后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然而,此时此刻的仕尾郑氏家庙,如同一个被打断腿的瘸子一样,再也无法站立起来。1978年以后,集体财产被拍卖、被私分的时候,当初被当作晒谷埕、仓库、厕所使用的仕尾郑氏家庙前广场,竟也被当作集体财产被非法拍卖,真令人欲哭无泪!

此后,尽管家庙恢复作为祭祀用的祠堂存在,但毕竟遭受损毁特别严重,加上年久失修,辉煌一时的仕尾郑氏家庙还是于1990年前后开始坍塌,最后是家庙下落左侧墙垣倒闭,直至下落整体圮毁。

重修:氏族中兴待来年

仕尾郑氏家庙的坍塌圮毁,广大郑氏族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许多有识之士更是奔走呼号,亟望重修、重建仕尾郑氏家庙。

1991年正月十四日,在仕尾有识之士郑炳堂、郑树生等郑氏宗彦的鼎力推动下,惠安(含河市)26个郑氏村落的130位郑氏宗亲代表在坍塌的仕尾郑氏家庙举行“荥阳郑氏宗亲座谈会”。会上,面对破落衰败的宗祠现状,代表们心潮起伏,激情涌动,纷纷发出挽救郑氏族业,重修仕尾郑氏家庙的呼声。

1994年二月廿七日,惠安14个村落的郑氏宗亲代表再次在仕尾郑氏家庙召开恳亲会。会上发起“全族动员,共修宗祠”的倡议,得到涂寨顶郭等村落的惠安各地郑氏宗亲的热烈响应。郑荣玉宗彦代表顶郭村郑氏宗亲表态,捐资一万元以上;后垵村郑艮土宗彦表示个人捐资一千元;苏塘村郑文水宗彦、霞茂村郑金泉宗彦、黄塘村郑明灯宗彦及各村落族亲代表也都在会上表示捐资。同时,成立以郑荣玉、郑炳堂、郑树生、郑金杯、郑成土、郑木金等宗彦为核心的“郑氏家庙重修委员会”。当晚,又召开仕尾族亲会议,宣传发动,为重修家庙出钱出力。郑良土宗彦当即表态首次捐资四千元,带动全村当晚捐款近三万元。

1994年三月十二日,举办仕尾郑氏家庙重修动土仪式,顶郭、苏塘、黄塘、霞茂、后垵、后苏以及河市亭竹、山边、土岭、溪埔、大石后等郑氏村落派出代表参加动工仪式,并纷纷在仪式上捐款。

1994年十一月廿四日,惠安郑氏宗亲联谊会在仕尾郑氏家庙召开工作会议。会长郑荣玉、副会长郑任心、郑炳堂、郑树生、郑达凤、郑启辉等惠安郑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的领导出席会议,惠安17个村落的郑氏宗亲代表、河市郑德昌宗彦带队的亭竹村郑氏宗亲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再次动员全族宗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仕尾郑氏家庙的全面重修完工及庆典大会的召开再筹资金,得到参会代表的大力支持并在会上捐资。

至此,含莆田、河市的惠安各地37个郑氏村落的24个郑氏宗亲集体和郑良土宗彦等287位郑氏宗亲个人,慷慨解囊,共捐义款人民币14.5578万元。

家庙修缮时依旧制,其形制、风格基本保持不变,文物也得到适当保存。为增强建筑的抗损强度和使用年限,改原木柱为石柱,下落部分原木构改为仿古石构。

1995年正月十七日,重修仕尾郑氏家庙工程完工。1995年正月十八日,举行落成庆典活动,含河市在内的惠安38个村落的340多位宗亲代表出席庆典仪式。庆典仪式按传统方式举办,上梁点眼,神主入住,祭祀先贤、先祖等活动,庄严而神圣,隆重而热烈,在仕尾郑氏家庙涅磐重生的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2010年7月3日,凭借在仕尾郑氏家庙召开纪念一信公逝世420周年暨惠安郑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庆典大会之机,发动部分郑氏宗彦再次捐资,重新翻修家庙左侧廊庑。

2013年10月,在仕尾郑氏宗彦及各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经惠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暨惠安县博物馆共同确定,仕尾郑氏家庙荣称“惠安文物史迹”(属“古建筑”之“祠堂家庙”)。2014年8月,惠安郑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二届理事会为仕尾郑氏家庙荣获“惠安文物史迹”荣誉称号立碑,以示纪念。

然而,由于家庙在之前连年遭受破坏,整体损毁严重,加上历史条件等原因,尤其是重修时筹集的经费有限,造成修缮后的仕尾郑氏家庙无法恢复规制、重现原貌,留下许多遗憾,令人感慨万千。特别是面对家庙前广场被非法占用,被非法拍卖,留下罪孽祸根,更是觉得实难慰籍先贤祖先,更是愧对郑氏家族的后代子孙!

宗祠家庙是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神圣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理想地方。纵观各地宗祠家庙的重建重修,都被认定为氏族中兴的绝佳机会。去过晋江或有晋江朋友的人都知道,晋江人认为,一个家族要兴旺发达,一靠爱拚敢赢的精神,二靠家族祖先的德泽荫佑。一个家族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必定与族人热心宗祠家庙建设,为人行善积德有关。因此,晋江人对于重建重修宗祠家庙的热情极高,捐款、捐物、捐房产、捐地块,更是争先恐后,绝对不计个人得失!捐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比比皆是,令人叹为观止!

就重修重建宗祠家庙而言,反观现在的我们仕尾的郑氏族人,不要说与晋江人比捐款,比捐物,就连与其他村舍的惠安人比热情,比爱心,我们都感到羞愧!我们当中有那么一些小人,私心私欲,利令智昏,想的不是如何对祖辈先人感恩报德,而是千方百计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挖集体利益的墙角,无孔不入地企图据祖辈先人的业产为己有。可悲啊,可悲!

有一篇题为《人为什么要行善积德》的文章写得好:你做了善事,得福报;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得恶报。这就是大家知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一个人要想得到福报,无灾无难,就得烧香拜佛,做行善积德之事,不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一个人只要你干了损人利己的坏事,大至高官,小至平民百姓,都会得到恶报的。人在做,天在看,缺德的事做不得。你不怕天打五雷轰,可你不能不想想你的子孙后代还要平安,还要兴旺,还要发达!

宗亲们,朋友们,热爱我们的郑氏家庙吧!热爱祖宗辉煌历史的象征,热爱祖宗养育我们的这一方热土,我们定会得到祖宗先贤的德泽荫佑,我们仕尾的氏族中兴定会早日实现!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黄真真女士在仕尾郑氏家庙座谈时这样说过:“只要你们同心同德,把你们的宗祠家庙修好、管理好,你们的祖宗先贤一定会保佑你们,你们的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更加发达!”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