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近代名贤    
 
著名摄影大师 郑景康
来源:网络
作者:
2025-04-19
评论:0  点击:69

郑景康(1904年—1978年),广东中山三乡人,郑观应之子。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之一,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课余兼习摄影。1929年成为专业摄影工作者。著有《景康摄影集》、《摄影讲座》。

1930年在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擅摄人像,兼拍风光、人民生活及新闻照片。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是中国较早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拍摄了大量有关抗日救亡活动和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照片,曾赴台儿庄战役前线作摄影报道。作品1940年底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等单位工作,拍摄了大量反映党中央和边区军民革命斗争、生产建设的珍贵照片,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

1942年起,在延安开办摄影训练班,培养了大批革命的摄影工作者。同年,作为摄影界代表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开展抗日民主根据地摄影工作等重要意见。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晋察冀画报》、《山东画报》、《东北画报》担任摄影记者和报社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通讯社人像室主任、摄影部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他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齐白石、华罗庚、吴运铎等国家领导人、艺术家、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拍摄的肖像,形神兼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是中国摄影艺术的珍品。所拍照片,对于用光、构图等十分考究,是中国摄影事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型。

1904年4月,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进步思想家郑观应在他任粤汉铁路广东购地局总办期间,喜得第四于郑景康。由于郑观应早年曾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其后也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办理了不少 郑景康的作品---《齐白石》有利民族工商业的事务,郑景康从少年起就受到其父进步思辑和爱国言行的彤响。

郑景康也曾经表示:是接受了父亲的一些思想的,主要是民族感,爱国感、正义感,还有成就事业的进取精神。但是,也正由于郑观应是改良主义的思想家,所从事的活动多为经济和工商业,因此,主张继续自己的夙愿,经商创业,这一点却扯郑景康所不能接受的。因为郑景康所爱好的是绘画和摄影艺术,最后并选择了摄影作为奋斗终身的革命武器,成为我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和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1920年,7岁的郑景康中学毕业后,他的父亲便送他到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就读。但在父亲去世后的次年(1923年),他便离开了商专而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学习摄彰,开始了研习摄影艺术的途程。

1929年夏天,他变卖了父亲留下的一笔遗产,离开上海到香港开设了——间“景康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摄影。胡年后,仙在人像拍姐技巧刊暗室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九三二年春天,为了更好地接近大自然,反映祉出的美丽山河,反映人民的生沾面貌,郑景康又离开香沾回到内地,从此,他的摄影创作又由摄影室的人像摄影转入更为宽阔的领域,扩大到风光、花卉,戏剧和民俗等各种题材。以后的四年l巳他先后游历了广东、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地,扪摄了大量表现祖国巍伟的河山、优美的古迹名胜。动人的民俗风光的照片,还有一些以花卉和戏剧或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积累了大批成果。

在文艺界朋友和同行的热情鼓励下,1934年11月1日,郑景康个人影屉在北平开幕了i这次展出,包括了他历年来创作的一百多幅作品,分为“风光”、“花卉”、“民种和“戏剧”四类,内容丰富多彩。原计划只从一日到七门展出一周,但因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誉,’临时又延长胶出七天。

这次展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当时们《平晨报》刊文介绍,认为郑景康是“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郑君的作品,取柑立意与里房技术已登峰造极,……为不可多得之制*。还赞赏其中的一些作品是“绝作”,“非凡品”,“叹观止”等等。1935年春,在他的发起下,北平摄影家共十八人举行了作品联展,这次展出照片共二百三十八幅,而郑景康参展的多达一百余幅,占总数之半。

在此期间,他的作品同“个展”时一样,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平晨报》在报道“联展”过程中,也挺到“平津争大报大致对郑景康氏之作品最称满意”云云。可见,当时的郑景康,已是名满南北有极高成就的摄影艺术家,在自己从事的艺术创作中,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而在他反映祖国现实生活的作品中,人们认识到,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着明显进步思想的人民艺术家,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份子。

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真实纪录,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1934年12月18日《北平晨报》发表的郑景康《在时代上的需要从学影谈到宣传》一文,很能代表这个时期郑景康的思想情况。他说,外田人从照片上(大多是他们所拍的)看到的中国人,都是“缠足女人,留着豚毛辫子的懦弱书生,容貌憔悴的女工,苦容满面生气毫无的劳动者,不文明的服装,无趣味的生活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负有竭力做点宣传中国美丽的使命,我们要把中国的名胜从美感的镜头上,骄豪地表现出来,我们要把中国历史上色泽犹新的建筑古迹、古物及富有东方美的风景,以美妙的章法宣扬出来,我们要把中国的诚朴可风的民俗,在欢悦中拍摄成相片,我们更要把中国一切如西人今日早已注意到的象征派戏剧,民间的巧妙的手艺,留影在相片上,以散布到欧美人士的脑海中,纠正他们往日的错误印象”。

这段文字,进发着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情和艺术责任感,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绘画和摄影创作的方向。而在三十年代贫弱的中国,郑景康能有如此宏大的艺术抱负,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党领导人民燃起了抗日战争的烽火。

这时回到香港从事摄影的郑景康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拍摄有关抗战的照片,为抗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938年初,他离香港,经广州来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曾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一批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照片。其中的一些,成丁有力控诉侵略者造成我国人民深重灾难的野蛮行径的历史见证。如一九三八年摄于花园口决堤后的灾区的《纤夫》,1938年摄于日机轰炸后的汉阳鹦鹉洲的《妈妈》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940年12月的一天,郑景康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张颖,徐冰同志帮助下,来到曾家岩的“周公馆”,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副主席和叶剑英同志,聆听了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勉励。随后,又在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下,秘密地离开重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他革命道路的新里程,也使得他在摄影艺术上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延安,郑景康受到了党的关怀,重视和培养,从1941年1月至1945年11月,他先后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记者,摄影师,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克服了摄影器材缺乏,生活条件艰苦等等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利用摄影手段“歌颂人民,揭露敌人”,为创建我党的新闻摄影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5月,郑景康作为摄影工作者代表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受到毛土席的接见。在这期间,郑景康举办了个人影展。当时的总政宣传部长肖向荣为之题名曰“抗日初期的一角”,受到延安军民和文艺界欢迎。任弼时、贺龙是影展的第一批观众,毛泽东同志亲临观赏并称赞郑景康的摄影艺术。李富有看过后还亲自写信给郑,鼓励他要用摄影艺术更好地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的建设和斗争生活……。

郑景康在延安生活,战斗了整整五镐从延安的窑洞到宝塔山,从和平医院到民族学院,从边区参议会到军民大生产运动,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疆材。这些作品,极其真实地反映了边区军民团结一致,生活、生产、战斗,学习的面貌,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一九四四年为毛泽东同志拍摄的第‘张标准像,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同志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延安机场上,所拍题名《挥手之间》的照片,以及他为周恩来、朱德、陈毂、叶剑英、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入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都成为党史中重要资料。他拍摄的《陕北与江南》、《南泥湾之秋》,《开荒》等作品,也成了革命画卷中的重要片段。

1945年11月,郑景康跟随**同志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我军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杜、东北画报社从事摄影采访并担任摄影的领导和培训工作。培育了大量新闻摄影骨干,拍摄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夺取胜利的历史面貌。

全国解放后,郑景康先后担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等职,积极从事新闻摄影、入像摄影和摄影理沦研究工作。1957年3月间,在北京帅府园美术家协会举办了他个人的摄影展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举办的第一次个人影展,对推动我国摄影艺术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2年3月间,郑景康与梁思成在北京民族举办了“内蒙古纪游摄影展御,收展了郑、梁两人的作品八十八幅,较好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内蒙古草原、牧场、蒙古包的风光,受到人们赞赏。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郑暴康曾就开展摄影工作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耍举办摄影训练班,培养摄影工作者。他曾为摄影培训班亲自编写教材,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新闻摄影战线上的干部,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两岸,都有他的学生。

郑景康把他多年来的创作方法经验概括为六个字,就是“看到,想到、拿到”。他的基本拍摄方法是“抓拍”。他认为,摄影是用照相机这种科学工具纪录和反映现实,能够满足人们“百闻不如一见”的愿望,令人“不容置疑”的作用的艺术手段。

所以“摄影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和它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面对现实,直接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的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违背了这一点,“就失去了摄影艺术本身独有的特性,灵魂和存在的必要”。他还指出,“拍摄照片应该从实际出发,既忠实.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又注意发挥摄影的特性,不玩花样”。

只有这样,摄影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并“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战斗作用”。正由于这一思想基础,他从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指挥和干预拍摄对象,而是深入现场,观察选择,抓住动态,使得作品生动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毛主席在延安就曾称赞他的摄影作品“能抓住动态”。如《红绸舞》等照片,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色。

当然,注意真实反映,并不是见啥拍啥,因此,郑景康认为:“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一般地反映(现实),而是反映得真实、准确,并且比现实更高、更美”。他经常强调作品要达到“物我一致”的高度,强调要通过摄影作品准确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意义,即“写物之意”,表现出作者的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感情,即“写我之情”。这些理论和他多年的实践出来的作品,都是建国以来,新闻摄影事业广大人员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借鉴。

50年来,郑景康的创作题材和体裁是丰富多样的,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各色人物的形像,祖国山川的瑰丽风光,五彩缤纷的舞台剧目,生意盎然的花朵,敌人的残暴罪行,战士的奋斗不息,都在他的镜头有出色的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毛泽东主席拍摄的一幅像,至今一直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正中。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创作已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既无牵强意,又无雕琢痕”的艺术境界。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