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近代名贤    
 
干革命不为官 郑彼岸
来源:郑氏网
作者:
2025-04-19
评论:0  点击:75

郑彼岸(1879—1975年),又名岸父,号伯瑜,广东中山濠头村人。少年有神童之誉,参加童试中案首(秀才第一名),年少的郑彼岸性格反叛,曾因写打油诗讽刺族规引起乡绅父老不满而遭到父亲的毒打。后放弃功名赴日本留学,相遇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时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

1904年,郑彼岸与同乡刘思复、林君复等七人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先后加入孙中山创立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6年,受孙中山委派,郑彼岸与林君复、刘思复等回国活动。为了传播新思想,林君复在家乡大涌安堂创办“觉群”学堂,邀请郑彼岸前往协助。他们大胆地废除在学堂安放皇帝牌位的旧例,更坚拒县令郑荣颁发给优秀学生的奖章。郑彼岸曾为他自己创办的女校写下一副对联:“同袍同泽,仇满仇洋”,在当时的香山堪称惊世骇俗。

1908年,郑彼岸在县城石岐创办《香山旬报》,宣传革命思想、提倡改良社会风俗,在海内外都产生过影响。办报的同时,郑彼岸积极为起义做准备:他一方面参与营救因谋划刺杀水师提督李准的刘思复,一方面与党人郑道实,高拱元、高西平父子联络县内各方势力。

为营救被清政府诬撰入狱的同乡徐桂,他不但在《旬报》上撰文声讨,更于1909年亲自上京,为“徐案”奔走。在京期间,他受聘主编《京津日报》。因以显著位置刊登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幸德秋水的事迹,《京津日报》被清政府封馆捕人。郑彼岸经烟台逃到香港。

郑彼岸热衷于暗杀活动,是“支那暗杀团”的重要成员。1911年,身在北京的他向广州的同志报告赴任广州将军凤山的动向。革命党人最终成功刺杀凤山,有他一份功劳。

武昌起义爆发后,香港同盟会总机关决定首先在香山发难。郑彼岸负责策动石岐的防营、游击队,并联络地方土绅。他成功地说服县团练局主持人郑雨初、游击队长黄龙彰、县衙亲兵头目王作标等人反正并宣誓加入同盟会。

1911年11月2日和5日,小杭、前山相继发难并取得成功。前山起义时,石岐方面并没有收到消息,林君复马上赶回石岐,在同志萧聘一的家宅召集党人开会,决定在6日发动起义。当天下午,来自隆都的团勇在龙王庙集合,郑彼岸率领其中一队人马由西门攻城。由于香山协镇马德新不在石岐,军中无主,革命军顺利攻占县城。县知事覃寿堃见大势已去,遂交出印信。

香山光复后,他谢绝一切官职,和林君复以平民的身份率领由前山起义新军改编而成的“香军”。

1912年1月,郑彼岸与刘思复、丁湘田等到达上海,准备北上刺杀摄政王载沣,实现暗杀团未竟之志。不久,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暗杀团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回到广州后,郑彼岸与林君复一起组织“晦鸣学社”,传播无政府主义。接着,两人又发起“心社”,制订了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婚姻、不称族姓、不作官吏、不坐轿及人力车、不作议员、不入政党、不作陆海军人、不奉宗教的十二大戒约。

“二次革命”期间,郑彼岸创办《讨袁日报》进行声援。不久,袁世凯派龙济光率兵进驻广州,郑彼岸被迫流亡美洲20余年。

1936年,中山市各界人士一致推举郑彼岸主持中山县志的重修工作。阔别23年的郑彼岸回国之后,马上投入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编志处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山的史志编写工作做出过很大贡献。

解放后,郑彼岸担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1975年逝世。

参与事迹

澳门“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农历正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庚戌新军起义”失败後,清廷为了省垣的安定,将一个标(团)的新军调防到毗邻澳门的前山城驻防。这支由“广东督练公所”以西式武器装备、训练的劲旅,自标统(团长)以下各级军官,均系由陆军学堂毕业进步青年,富有爱国思想。其中营长任鹤年(湖南人)是同盟会中坚份子,很快就与澳门同盟会支部的林君复(玉盟人)、林警魂、萧楚碧、箫叔鸾、郑仲超、刘卓棠等人取得联系。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广东方面驻香港同盟会机关,决定先在香山县发难。当时议定,由林君愎、林警魂两人主持澳门同盟会总机关工作,由林君复、莫纪彭、何振、郑仲超负责策动驻前山新军。郑彼岸等人负责策动石岐城防营及附近各乡游击队。同时先派萧聘一及箫世冰兄妹在石岐城正薰街(今民生北路)萧聘一宅内设立机关,作为党人会议及秘藏军火之用,革命经费的筹集,则由林警魂在澳门担任策划。

农历九月初十,小榄局绅何倍樵(同盟会员),获知武昌起义成功,立即与当地游击队首领李就成、伍顺添等取得联系,突袭小榄团练局,缴获大小枪支二百余杆之後,立即召开民众大会,针对民众对土豪劣绅长期压榨、剥削的不满情绪,提出“打倒满清、有平米吃”的口号,获得群众的支持、拥护,全镇高竖反正白旗。次日,驻剖石岐的协镇(旅长)马德新率领防勇数百名,乘小轮沿河而上,企图扑灭义军,何倍樵、李就成率领义军迎击清军於沙口沿河一带,激战三四小时,把官军打得狼狈撤退,马德新在途中被义军俘获。

小榄起义成功消息传到澳门,以前山镇恭都小学堂(後改称凤山小学)为活动基地的党人苏默斋(苏曼殊兄长)、刘希明、陈自觉、陈永安(陈芳孙儿)齐集在陈芳祖居石室内策划起义。经过与驻军营长任鹤年取得联系之後,于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元1911年11月5日)傍晚,在一声暗号之下,前山城遍竖白旗,标统何某仓忙从城墙槌下,向澳门逃去,前山城就在兵不血刃情形下起义成功。次日众人推举任鹤年为起义军司令,何振为副司令立刻向石岐开拔,配合小榄义军进攻石岐城。

“香山起义”

前山起义成功后,林君复立即兼程返抵石岐,在正薰街萧宅召开党人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派人飞赴附城各乡,通知立即向石岐进军。十七日下午,溪角乡由刘卓棠统率,龙聚环乡由刘汉华统率,象角乡由彭雄佳统率,豪吐乡由高胜瑚统率,坎下乡由梁守统率,港头乡由胡孔初统率,安堂乡由林秀统率,申明亭乡由扬落云统率,南文乡由箫某统率,总数有二三千人。统军人物有些是华侨,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绿林豪杰,各队人马先在龙王庙集合,分成两队,一队由梁守统领由南门入城,一队由郑彼岸统领由西门入城。当时由于协镇马德新率兵去镇压小榄起义,一时间形成军中无主,守城的防勇四散逃命,由西城门入城的义军乘机占领县衙,由王作标带领的亲兵乘势发难投身革命,县知事谭寿*见大势已去,俯首投降,按照起义军的指示“出榜安民”。 水关门革命军接管政权後,十八日在水关门协镇衙门(旅司令部)公推黄龙彰、梁鸿*、郑雨初主军政,在高氏大宗祠设立民政部,公推郑彼岸、高拱元和一些士坤主持民政事宜。

当时广州仍未光复,总督张呜岐,水师提督李准企图顽抗,派兵船“江大号”运兵前来镇压,当江大舰到达石岐港口外海时,发现沿岸军民严阵以待,便勿忙撤退,当晚前山起义大军全部到达,人心大定。十九日,以前山起义军为骨干,编成“香军”,仍由任鹤年为司令,何振为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即日由郑彼岸,林君复统领向广州进发,驻扎在西关一带,由于军纪严明,深得市民欢迎,不久,改编为北伐军,随後北上,“南北和会”结束後,始告解散。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