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历代名人    
 
唐代大臣——郑注
来源:中华郑氏网
作者:郑氏家族
2025-04-19
评论:0  点击:76

郑注:(?-835)唐代大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位于绛县东北)人。本姓鱼,冒姓郑氏,时称“鱼郑”。为人诡谲狡险,处世微贱,以医术游江湖,得宠于襄阳节度使李愬,又转识王守澄。835年(文宗李昂太和九年)迁工部尚书,并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助文宗杀王守澄,出为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位于宝鸡市东北)节度使,并拟与李训里应外合率部入京,密谋一举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变”后,李训败露,他退兵,被监军张仲清所杀。

个人概述

郑注,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绛州翼城(今属山西)人,唐后期大臣。郑注本姓鱼,冒为郑,时号“鱼郑”,人称“水族”。郑注出身贫寒,相貌丑陋,不能远视,任官以前,靠医术维生,飘荡于江湖。

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开始,郑注否极泰来,直上青云,起初为襄阳节度使李愬的衙推,又转由宦官王守澄推荐,历任昭义(属方镇名,辖泽、潞、沁三州,后有变迁)节度副使等职。郑注之所以能平步青云,虽然与他的医术有关,但关键还是依靠宦官王守澄发迹的。郑注初投襄阳节度使李愬,李愬把郑注引荐给监军王守澄,极言郑注是奇才,天下难得。

太和八年(834年)九月,文宗身患风疾,不能讲话,王守澄推荐给唐文宗,病情好转,颇有成效。郑注得到了唐文宗的宠爱,十二月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历任昭义节度副使等职。受宠于唐文宗后,郑注如鱼得水,利用许多欺诈手段,取得唐文宗对他的信赖。

太和九年(835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助文宗杀王守澄,出为凤翔节度使,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并与李训秘商,图举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变时,郑注率亲兵500人赶赴京城,不久传出李训败死,仓皇逃返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和押牙李叔和设宴所杀,尸体送往京师,枭首兴安门。

参与朝政

元和十五年(820),王守澄调任内职,郑注也随之到了京师。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等宦官弑宪宗,擅立李恒为帝,即穆宗。王守澄专枢密使之职,并将郑注引入朝中,“穆宗待之亦厚”。

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两人常常是“言必通夕”。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交结朝臣,“数年之后,达僚权臣,争凑其门”。后来,他又在山东、京西诸军做幕僚,历任卫佐、评事、御史,又检校库部郎中,为昭义节度副使。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翊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太和五年(831),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剪宦官,京兆尹王璠将密谋泄露给郑注,守澄也因获悉此谋,即令军吏豆卢著诬告申锡与漳王谋反,因此,宋申锡被贬,致使文宗谋除宦官的计划也破产了。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御史李款见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遂于阁内弹奏郑注罪行。守澄将郑注匿于右军,保护起来。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守澄不和,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定计:诈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治病,乘机擒而杖杀。可是郑注来后,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弘楚再三示意,元素皆不理睬,最后“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宰相王涯也扣压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同年十二月,文宗患了风疾,口不能言。经王守澄引荐,郑注得以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很见效,于是,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幸。

太和八年(834)九月,郑注总结了自己治病的经验,奏上《药方》一卷。文宗于浴堂门召见郑注,还咨询富国之术,郑注建议恢复榷茶政策。榷茶是一种征收茶税、管制茶叶生产、取得专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当时饮茶盛行,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郑注建议通过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宰相王涯兼榷茶使,并赐给郑注锦彩若干。

唐文宗喜欢诗文,曾读杜甫诗《曲江辞》,其中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知道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郑注猜知文宗想在曲江建造亭榭宫室,于太和九年(835)正月,郑注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经郑注上言,文宗以此为由,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郑注又让公卿在堤上列舍,使唐文宗大为欢喜。

四月,文宗以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受任以后,遂举荐仓部员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虽然李款以前曾弹劾过郑注的罪过,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认为“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

九月,郑注擢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文宗亲自于九仙门召见,并当面赐以告身。从此,郑注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

扩张势力

取得了皇帝的宠爱信赖后,郑注便为所欲为,卖官射利,贪赃违法,贿赂公行,不避人耳目。他死后,度支籍其家产,得绢百余万匹,他物称是。他在善和里修建的府第,飞庑复壁,莫有人能相比。同时,郑注又勾结京师轻薄亡命之徒和各地方镇将吏,常在家中聚会,以张声势。在朝内,郑注出入神策军中,无人敢问。与宦官王守澄昼夜密语,人莫能知。

后来,郑注和其党李训把持了朝政,一唱一合,日夜在文帝面前议论治国方针。声称:“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唐文宗受其迷惑,弥加信任。因而,郑注与李训“二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烜赫。注多在禁中,或时休沐,宾客填门,赂遗山积。”而且,以亲疏聘退大臣朝士,随爱好破坏朝政法规,“权震大下”。

为壮大势力,郑注又拉帮结派。其中,王涯、李训等人都是他安插在左右的主要成员。与此同时,郑注排除异己,公报私仇,凡对自己有一点不满者,必致于死地而后快。

郑注把李训提为要职后,宰相李德裕反对,极言李训邪,不宜为侍臣,与郑注、王守澄相对抗。李德裕遭到郑注等人的仇视后,经常受排挤。郑注得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李德裕不和后,便推举李宗闽为宰相,迫使李德裕大权失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宰相路隋上言,为李德裕说情,由此,郑注对路隋怀恨在心,上奏唐文宗,将路隋排挤出朝,充镇海节度使。郑注求任两省官,宰相李宗闵认为不可,郑注就在唐文宗面前倍加诋毁李宗闵。李宗闵因此被贬为明州刺史,再贬为处州长史。

郑注不仅利用权势连逐三相,即使平日与自已有毫发之怨的人也不放过。如郑注诬陷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是李宗闵私党,分别贬为淮南监军、西川监军和河东监军。侍御史李甘反对郑注为相,被贬为封州司马;户部侍郎李钰因曾经说过郑注*邪,被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因说过郑注以医药奉君、被贬为阆州刺史;史言“贬逐无虚日,班列殆空。”

助帝除宦

唐文宗时,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宋申锡与御史中承宇文鼎受密诏诛杀郑注,派京兆尹王璠掩捕其党。王璠泄密,被郑注和王守澄获悉。郑注令神策都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为皇帝,唐文宗情以为真,立刻命王守澄捕捉豆卢著。结果,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不久怀冤而死,参预者晏敬则等人有的被诛,有的流放,百余人皆遭迫害。自宋申锡获罪后,宦官势力更加猖獗,唐文宗悔恨不已。

时文宗嫉恶宦官专权,欲尽诛宦官,但此事又难与将相明言。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意,并“屡见密计”,还引荐李训相助。文宗以为郑注、李训皆经王守澄所引荐,与他俩如果会谋事不至于引起宦官的怀疑,遂推心置腹,担心事密告于郑注。于是他俩“遂以诛宦官为己任,两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烜赫”,外人也只知郑注与李训“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

郑注与李训密谋剪灭宦官,先是利用了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右神策中尉王守澄和左领军将军仇士良不和,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王守澄权力,又出谋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以虚名夺其实权,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又设计酖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

自取灭亡

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要镇。

郑注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李训与郑注约定,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

李训虽晚上凭借郑注得幸,但忌妒郑注大旗权我势过己,决定自己铲除宦官,不让郑注抢功,然后再杀掉郑注。李训便于私党另定计谋,十一月二十一日,派亲信王行余、王璠各处其镇,募壮士为部曲,并去用金吾、台府吏卒提前动手,演出了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李训失败后,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军洗除李训私党,控制了唐文宗和京城。在凤翔镇的郑注闻知李训已开始了行动,随即率五百名亲兵火速赶往京师援助。当郑注一行人马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即返回凤翔。

仇士良派人持密敕给凤翔监军张仲清,令杀死郑注及其羽翼。张仲清心里恐惧,不知所措。押衙李叔和为他献计,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屏去其随从亲兵,然后一举杀死。额度为王方魏。 郑注率其卫兵前来议事,李叔和把其卫兵留在外边,只容数人随从入内。郑注举杯饮茶之际,被李叔和抽刀杀死,其亲兵也全部被杀。接着郑注全家老幼被诛灭,节度胃大斯彻底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郑注幕僚也全部遇难,“死者千余人”。张仲清派军将郑注首级入献京师,枭于兴安门。

在宦官的胁迫下,文宗下诏给郑注冠以“谋逆”的罪名。

郑注等人被杀后,宦官更是甚嚣尘上,唐文宗完全受宦官的掣肘,心情抑郁,“上或登临游幸,虽百戏列于前,未尝少悦,往往瞠目独语,左右不敢进问”。他无限伤感,题诗云: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历任官职

唐文宗时:先任邠宁行军司马、昭义军节度使;

后入朝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

不久,他又升为工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土,检校尚书左仆射;

卒于凤翔,追为陇右节度使。

历史评价

在唐文宗时人们评价郑注为:“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

郑注虽由宦官引进,但他与李训执政后,不是为虎作伥与宦官同流合污,而是佐助文宗锐意革除时弊,极力谋除宦官,以恢复皇权。

清人尚宛甫说:“训、注虽谲进,然乱贼人人得诛;举世畏宦官,训、注独舍生诛之,使其谋成,则武、宣、懿三宗必无复废立之事。”

尽管郑注同李训一样,对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政治形势缺乏深刻认识,但他们敢于同腐朽的宦官势力作斗争,举动是正义的、积极的。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也无可厚非。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得好:“俾王叔文一不成,训、注再不成,以至不可救,而训、注固未可深责。”

郑注在唐文宗时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他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更加剧了唐后期政治上的混乱和腐朽。他之除灭宦官,虽然是为了摄取更大的权和利,但在客观上对唐代的发展是有益处的,然而却以失败告终。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