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宗族文化    
 
延平复台
来源:网络
作者:郑氏网
2025-04-25
评论:0  点击:102

郑成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清顺治末年,他挥师数万渡海,收复祖国宝岛台湾之壮举,为世人景仰,他的英名流芳千古。因郑成功多次受封,其中以延平之王封号最为响亮,人们称其为延平王、延平郡王,有的干脆以延平代其名,称为“郑延平”。为与“文延平”理学宗师李侗区别,延平人亦称郑成功为“武延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李自成乘马进城,入承天门(今天安门),定国号大顺。是年五月一日,清军入主北京,改建国号大清。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郑鸿逵及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明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州,改福建为福京,年号隆武,史称南明。

“延平王”郑成功,原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石井村人。据载,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在海滨拾贝生郑成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濱大石之上。因石旁有乔松,其父郑芝龙为福建人,故取名为“福松”。福松七岁时(1630年),郑芝龙将其从日本接回中国,见他“神采飘逸,聪慧健美”,改名郑森。他从小聪颖、俊朗,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十一二岁即通读春秋左传,15岁补南安县禀生,21岁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拜鸿儒钱谦益为师。师见其气宇轩昂,才华横溢,赞曰:“此人英物,非人所得比。”为其名曰:“大木”。在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下,确定了他“忠君报国”的思想。

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郑森在父亲郑芝龙带领下朝见隆武帝。隆武帝见他“气宇不凡,忠诚英武”,问之曰:“江山危矣!你何从吾乎?”对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帝嘉许之,乃抚其背曰:“惜无一女卿配,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赐国姓朱,易名成功(此则又名“朱成功”、“郑国姓”、“国姓爷”之由来),寄望其抗清复明成功。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驸马。郑成功自是深感帝恩,失志恢复明室。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隆武帝想北出赣州,下诏亲征,郑成功随行护驾。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十六日隆武帝驻师延平府,至十二月二十六日驻骅建宁府(今建瓯)。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清征南将军贝勒孛率师由浙入闽,二月十五日隆武帝移跸延平府衙(今南平大剧院),百姓夹道欢迎。此后半年多时间,延平成为南明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

顺治三年(1646)三月,郑成功向隆武帝提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延平条陈”。帝叹曰:“骍角也!封忠孝伯,赐上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印”(《台湾外记》卷二)。隆武帝意欲实施出汀入赣与湖南相联络的战略意图,并下诏亲征。而郑芝龙为一己私权,煽动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拦驾,隆武帝无奈,只好再次留驻延平。清军自江西南下,进攻闽北三府之一的邵武之西分水岭,守将郑彩弃关而逃。郑成功受命自延平率兵西出进守,阻击清军。移军北守浦城仙霞岭。其父意欲降清,命其撤兵,并拒发粮饷,郑成功军终因粮草不济而退守延平,军部设在延平府延寿楼。在大洲、土木洲、王台际洲岛设军营水寨。他移军北守,阻击由浙入闽清军,坚守浦城仙霞岭。此时,西山驻地,战事日急。隆武帝于七月二十六日急敕王士和主兵部事、知延平府。王士和,字瑞育,号味艾,金溪人,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历两都之变,哀恸几乎失明。八月二十二日,清军直逼延平城下,王士和独自留守。他在府署墙壁上题写:“阙风烈日捣虚城,正气从来履险贞。一月守延甘殉难,孤忠千载有谁明。”遂然整好衣冠,身怀印绶,北面拜辞后自缢而死。隆武帝见局势危急,与大臣们商议,决定实施出汀入赣与湖南江西总督何腾蛟大军会合,以完成反清复明大业。隆武帝遂于八月十九日率皇族随从几十人,由御营中军都督郑成功率精兵护驾,因恐清军尖刀兵300多人追杀,不敢走官道三千八百坎,而从石佛山古道,经蜡烛岩上懵懂洋。在古堡遭遇清军尖刀兵,郑成功只得边打边退,带领隆武帝等人退至筠竹坪秀峰岩。这秀峰岩,山高险峻,古木参天,岩上有一庵,名里庵。此庵不甚大,但历史久远,供奉着马氏真仙菩萨。隆武帝等众人刚进入庵门,只听得“哗啦”一声响,忽地白云翻滚、铺天盖地,云雾缭绕,丈内不见人影。清军追到庵外,为浓雾所裹绕,不知隆武帝去向,哇啦哇啦叫喊着,乱成一团,他们认为这是天意,神灵佑之,又生怕被对方伏击,只好放弃立功的机会,遂下三千八百坎协同围攻延平城去了。

却说隆武帝在庵内听到清兵退走了,额手称庆。他有感于里庵菩萨显灵,化白云救驾而免去一劫,就叫郑成功请来修远住持,询问庵里香火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修远面对当今皇帝,诚惶诚恐,罄尽所知,一一作答。

入夜,隆武帝难以入眠,在微弱的烛光下,他睁大眼睛,想到了当天的遭遇,想到了在延平制定的方略,进而想到了谋求发展、北上复国的大局。他感到好难好难,他轻轻叫醒了睡在旁边的义子郑成功,然后起身一起走出庵外。庵外,月光如水,隆武帝把他的想法与郑成功和盘托出,感慨地说:“成功,朕只能靠你了。” 郑成功借这个机会,再度把“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条陈详细地向隆武帝阐述一遍,隆武帝听了表示赞赏。为了确保隆武帝安全移军北上,郑成功派出手下一名得力将领,先到山下的麻州(今南平来舟),召集在延平周边的郑成功军队会聚麻州,伺机待动。

次日,隆武帝临行前,为了报答里庵菩萨的救命之恩,即兴为里庵题了一匾,匾额为“白云圣迹”。他意犹未尽,又题一联,联文是:“福此一方民,青鸟从天而下;超兹三界劫,白云赤日以飞。”命礼部尚书马思理手书于庵门上,从此筠竹坪秀峰岩的里庵改称为“白云寺”。

当日,为局势所迫,隆武帝一行循原路返回懵懂洋,沿小路直插芦狮,经依朝村往外云庵、里云庵,夜宿依朝后山的云顶庵(旧名实照庵,绍兴二年建),二十一日经通天亭,至宝珠村。

正当清军团团转地寻找隆武皇帝的时候,宝珠村却锣鼓喧天,唢呐高奏。乡绅们得知隆武帝驾到,全村所有戴红顶帽官员、乡绅等率全村老少几百号人,均到接龙桥设香案跪拜迎送隆武帝等王孙贵胄。在接龙桥边,隆武帝看到富屯溪中的际洲岛很像宝岛台湾,就说:“朕还有一个心愿,当年在京时就听说夷人占吾岛数年,至今猖狂至极,陷百姓于水火,望成功能渡海驱除夷虏,以拯救明朝子民为安,切记切记!”郑成功望着隆武帝信任的目光,激动地向皇帝表示:“愿以此生报效陛下,绝不辱使命!”

隆武帝一行离开宝珠,便由官道而下到麻州。隆武帝避开清军尖刀兵追杀后,在麻州渡口,君臣挥泪告别。隆武帝命郑成功带兵沿富屯溪而下,突袭延平,打个清军措手不及,引开清兵,然后率军往泉、漳、厦,建立抗清复明基地。而隆武帝仅带少量王臣贵族及贴身卫士经上游朝汀州急驰而去,这就是民间“失落麻州渡”的说法。隆武帝离开后,留下一联:“神灵显绩附龙桥,将军威振宝珠山。”将军指招讨大将军郑成功。此后,乡里人就把该桥叫做“附龙桥”。

清军三百余众到了延平城外,清征南将军贝勒孛罗见了将其主将臭骂一通,命他们率尖刀兵立即返回,再次上山,大有非把隆武皇帝抓到手不可之势,到了宝珠,抓到一个老人,问他有没有看到隆武帝一行人。老人回答道:“听说里云走外云,外云上通天,通天接龙去,失落麻舟渡。”清将不知所言,问谋士,其谋士不知里云、外云、通天、接龙、麻州均为地名,而误解为云里来,云外去,上天渡真龙(隆武帝)通天而去,又怎能找得到他呢?

隆武帝出延平入赣亲征,至汀州为清军所掳,八月二十八日殉难,唐王政权因此瓦解。郑成功为明臣之后,忠君为国是其一贯理念。母亲田川氏因清军入关“未及出,恐受辱”而自缢,父亲降清,成功深感国破家亡,山河破碎,遂与父断绝关系,毅然奋起,誓死抗清。

1647年,桂王之子永明王朱由榔于梧州(今广西苍梧县)继皇帝位,年号永历,永历二年(1648年)十月诏封郑成功为威远侯。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先后进取收复兴化(今莆田)、建宁(今建瓯)、绍武(今邵武)、福宁(今霞浦)等三府一州,并漳浦、海澄、连江、长乐等二十七县。永历七年(1653年)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公,”永历九年(1655年)三月,清军自泉州出兵进攻金、厦二岛,为郑成功所败。永历帝欣喜之至,遣潭平伯周全汤、太监刘国柱至思明州(今厦门)册封成功为“延平王”,企望成功重振八闽重镇延平,恢复明室。永历十一年(1657年),郑成功请永历帝下“挞伐清军之旨”,永历帝聚群臣计议,明兵部侍郎冷孟钰谏曰:“郑成功实有桓文尊周之义,包胥存楚之心,宜晋封秩,以鼓向义之风。”永历帝采纳其建议,遣使杨延世、刘九章至厦门,赐予印剑,并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郑成功以“帝手诏”召将士在闽浙粤抗清。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午时,郑成功又以明臣身份率战船500艘,将士25000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历时八个月,于次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殖民者签署投降书,完成了收复宝岛台湾的壮举。甚至在永历帝在滇遇害、南明政权覆灭后,郑氏在台湾仍沿用明纪年,而“延平郡王”之号更为传响全岛。至今闽北不少地方的习俗还与郑成功有关。延平区峡阳镇的“战胜鼓”(原名“战台鼓”),传说它的前身是明末清初的“鼓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传此乃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一种队列操练的战鼓,一面绣着“郑”字的军旗领头出阵,四把令旗飘拂紧跟,几十个队员一色古代军士服、太阳帽、布鞋绑腰带,配以大鼓、扁鼓、手钹等节奏明快的鼓动谱,箭步刷刷,威风凛凛。每年元宵节前后,当地居民多在旷野之间,展露雄风。

相传,明末郑成功组织“抗清扶明”大军北征,时建宁府(今建瓯)大州造船工匠应征入伍。北征兵败后,幸存将士回归故里,为表抗清决心,将带回的军旗高悬村头,为清兵烧毁。村民愤慨不已,另制战旗,并用一根长近十米、重约二十公斤的肥硕毛竹,剥去枝叶,镂空竹节,竿顶着彩灯,灯下罩一座用彩绸加工而成的面型城堡,四周缀挂数只小铜铃,“城”上悬挂长幡。每年元宵或大型活动,民间都要擎旗活动。挑幡的表演有单幡献技和群幡竞技,老少皆宜。表演时,将“幡”竿立于足尖上,再挑于肩、臂,时而肩扛,时而脚挑,时而头顶,时而齿托,手、足、肩、肘轮番舞动,身前背后,上下旋转,幡却巍然不倒,令人称奇不已,被誉为“天下一绝”,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南平市博物馆保存了一件盾牌和一面战鼓,据考证,乃郑成功兵勇所用的战器。延平旧时有“下南馆”,据称此馆即闽南同乡会。有学者认为,延平区的大洲村、夏道村等地居民语言多有闽南话音腔,这些居民可能就是当年跟随郑成功进驻延平官兵的后裔。台湾亦有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台北市、台东县、南投县都有延平之地名,郑成功、延平、台湾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延平郡王之根在八闽、在延平。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