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郑氏    
 
龙溪古县
来源:网络
作者:郑氏网
2025-04-25
评论:0  点击:106

据《龙溪县志》和《漳州府志》记载:“龙溪县建于梁大同六年(540年)”,“龙溪古县在十二三都”。宋代的“十二三都”范围包括现在的颜厝和九湖两镇。民间传说:当年有人在九龙江上游北溪的龙潭处看到九龙戏于江上,梁武帝闻报赐名龙溪,这就是龙溪县的由来。当时,龙溪县尚属泉州府管辖。唐垂拱年间(686年),武则天批准了陈元光设立州置的奏请,龙溪县后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划归漳州管辖。也就是说,古县作为龙溪县衙的历史,比漳州的历史整整早了146年。

据龙海地保郑调麟老先生考证,龙溪县自梁大同六年至唐贞元二年(540-786),县治始终设在古县。直到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的州治从漳浦迁来龙溪县桂林村(今中山公园内),县随州移,龙溪县治也迁到漳州的西隅,就是现在的新华西路。人们便将旧县衙所在地及周边一带约定俗成称为“古县”。这就是古县名称的由来。今日颜厝,老街风貌仍存,依稀可见当年县衙周边的繁荣热闹。有意思的是,尽管官方文献中也屡屡出现“古县”的地名,但古县从未做过一个行政区划存在,它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地在南安。但近年来,一些史学专家根据族谱和史料记载提出新观点:郑成功的祖籍在漳州古县。据《荥阳郑氏漳州谱》主编郑惠聪考证,郑成功的先人于元代才从古县播迁至南安的。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已收录了郑氏族谱的记载:郑氏自唐光启年间入闽,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在宋末时安居在龙溪,也就是今天的龙海洋西村,在元朝又从洋西播迁到鄱山,也就是现在的龙海颜厝镇古县。随后,又从古县播迁到南安。

2002年举行的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研讨会上,台湾一学者所著论文《漳龙衍派鄱山氏之来龙去脉》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从当时南安郑成功墓边挖出的一块石碑记载,约在公元1144年至1210年,郑氏先人郑伯可自莆田迁龙溪居北村(今龙海榜山镇),其次子均贤于元朝初年,自北来到漳州,居古县一带开基立业。据郑惠聪介绍,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所书《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铭》也写道:先世自河南荥阳入闽,由莆居漳乃移居于泉之南安,遂世为南安人,十一世郑芝龙,十二世郑成功。

古县是郑成功更早的祖籍地,这一论断已得到台湾、泉州郑成功后代的认可。古县乡民大都姓郑,始建于元初的郑氏大宗祠气势壮观,宗祠内记载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故事的石碑,是印证古代移民史的活化石。

清顺治八年至十一年(1651-1654),郑成功与清军在漳州展开了三年的拉锯战,古县是他招兵买马、屯军驻训的营垒。至今,境内仍遗留有石磨、马槽及郑军当年屯兵的四方土楼。据地方史料记载:郑成功“据弹丸两岛抗天下雄兵”,战略上决定他必须夺取漳州为犄角,才能保全和巩固金、厦根据地。因为漳州西北多山,地势高耸,可攻可守;又有广阔的平原,物产丰富,是大军粮食、蔬菜的重要补给地;海路则可利用九龙江下游入海处的月港。

1651年12月到1652年3月,郑成功曾围困漳州四个多月。后来清廷调集1万多精骑从长泰抄小路入城,两军汇合后力量增大,郑成功无奈撤军退守古县“老家”。清兵于1652年10月向古县进攻,当时西风很大,郑军处在下风处,射出的火箭、火炮硝烟倒灌,呛得眼不开眼,清军乘势攻击,郑军被迫退往海澄。

此外,郑成功手下“五虎”大将之一的吴田也是古县人。漳州坊间至今流传着“吴田攻古县”的故事: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准备攻打漳州,熟悉地形的吴田被任命为先锋。吴田因年轻时曾被乡人欺负,便要求先攻打古县报仇,郑经同意了。古县人得知消息后忙派“家长”送米、酒至厦门与郑经认亲,求他不要攻打“老家”。

但军中无戏言,郑经感到为难。后来他接受了军师刘国轩的建议,一方面叫古县“家长”准备好防御对策,另一方面用缩短时间的办法限制吴田的行动,要求他“入夜出兵,鸡鸣缴令”。当夜,吴田率兵进入古县,古县人早已躲入土楼内,吴田围着大楼团团转,却找不到楼门可入。此时,传来鸡啼声,吴田遵守誓言收兵。人们传说,当时是古县大庙内供奉的谢王爷发力使小母鸡半夜啼叫。所以,至今,古县人供奉谢王公都不以鸡为祭品。

唐贞元二年(786年)龙溪县衙迁址后,古县大庙就成了供奉东晋淝水之战主角谢安的庙宇,也称为广应圣王庙,俗称谢太傅庙。晋孝武帝时,谢安任尚书仆射,领中书令。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水陆齐进,企图一举灭晋。谢安率将领谢石、谢玄等,以八万兵力拒敌。谢安从容布阵,待机而动,先破秦军前锋,再引兵渡淝水,大败秦军,淝水之战成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谢安一生并不曾来到闽南,为什么在漳州却香火甚旺呢?《漳浦县志》写道:“相传陈将军(陈元光)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祀于民间。”《漳州府志》云:“广惠王即谢安也,陈将军元光奉其香火入闽,启漳,漳人因祀之”。显然,奉祀谢安的习俗是陈元光及其将士带来的,这正是中原文化在闽南传播的表现。如今,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谢安生日,当地人都要举办盛大民俗活动为他祝寿。

据资深对台工作者刘子民先生考证:清初,古县郑氏青壮年大多加入郑成功军队,并在日后的驱荷复台中进入台湾,战后留居台南开垦耕种。清康乾期间,又有不少郑氏引亲呼朋,结队迁台。古县人入台时,也把家乡奉祀的神明“广应圣王”谢安塑像分香至新居地。现台湾各地奉祀谢安的寺庙有25座,其中台南县就有7座、高雄县5座,许多奉祀谢安的庙宇都以此为祖庙。中原习俗经由闽南传至台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古县大庙负责人郑志鸿曾讲述了一段台胞寻根的动人故事:1988年,台南旅游界人士魏先生受父老委托,特意前往古县寻访“广应圣王”。他一看到谢安神像就兴奋地喊了起来:“找到了!这和我们那边的王公一模一样!这是台南郑氏宗亲的祖神啊!”于是将神像和大庙一一拍照带回台湾。从此,台胞络绎不绝前往古县祖庙敬香谒祖。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