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郑氏   郑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我们可以为您做什么
郑氏家谱网站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郑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祠堂    
 
郑昇古墓葬
来源:网络
作者:郑氏网
2025-04-20
评论:0  点击:110

郑昇古墓葬位于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双髻山南麓入水葫芦水库边,穴名“铁砧石”(《潮阳县志》有载)。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岁(1181),距今八百多年,墓坐北向南,为花岗岩结构,三进三摆式宋代墓茔造型,内左柱、内右柱上各有小石狮,外左柱、外右柱上的图案古朴、简洁,拜桌座前壁刻有鹿、鹤、麒麟,下部图案花纹清楚,墓前东侧有17对花岗岩石旗杆夹及石结构“土地神位”庙。其结构独具一格,碑文:宋 始祖,考铁石郑公,妣宜封吕氏 墓,古墓由花岗岩石砌筑。

墓主:郑昇,字元举,号铁石,是潮阳郑氏金浦系始祖,生于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岁(1128),卒于宋淳熙八年辛丑岁(1181),祖籍福建莆田,系唐太府卿郑露第12代孙,宦游入潮,卜居金浦,宋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进士,官秘书省授书郎,朝奉大夫(正五品),是潮汕地区历史人物(《潮阳文物志》有载)。墓主郑昇为官清正,且关心百姓疾苦,多行善举,曾亲自踏勘地形,发起于金浦潮东水路造石桥3孔(《潮阳县志》有载),桥建成后既便利了往来交通,又减少乡民因涉水常患脚疾,民众大受其惠。还修缮扩建乡中公共设施,顺乎民意建唐钦差陈锦城祀庙,带领乡民开发坟庵埔荒地。郑昇为人好侠仗义,乐做善事,深得当地民众敬仰。古墓虽长年处于荒山郊外,受风吹雨淋日晒,碑石等有风化迹象,所幸多年来郑氏裔孙认真保护,使其成为潮汕地区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墓。是潮汕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古墓葬形制式的不可移动文物。

自然与人文环境

郑昇古墓葬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双髻山南麓入水葫芦水库边。双髻山位于铁山余脉小北山东段,山顶巍然耸立的两个小峰,酷似龙头双角,状如龙首,又似古代童子头顶双髻,系金浦境内最高的山峰。登上双髻峰的最高处,纵眼四顾,江海山川,锦绣田园,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令人情怀驰骋,浩气荡胸。从这里,北可望榕江帆影,南可观大海波涛,东可瞰鮀岛楼宇、妈屿身姿,西可眺望祥符古塔、虹桥跨练……潮阳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确是壮观。双髻山周围山岭连绵重叠,林木茂密,四季如春,故名人把这一景象称为“龙首环青”,列为古潮阳八景之一,亦为航海之标。

据清《潮阳县志》载:“双髻山,即曾山,距县西25里,高数百丈,周围数十里,为近县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为准”。又据清《潮阳县志》臧宪祖载:“叠嶂连峰,埒双髻乌岩之胜;青岑翠岭,环华阳白竹之间”。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曾登双髻山,并写《游双髻山诗》二首,其中有“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的佳句。双髻山地灵人杰,对潮阳县治、潮阳的人文昌盛起着很大的影响。

双髻山南麓有一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的曾山古寺(原称双髻庵)。后由郑昇第十九世孙,清乾隆进士,湖北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以庵主姓曾而改称“曾山古寺”,并题书匾额。该寺于1997年4月9日,被潮阳市人民政府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山古寺东北面有一双峰书院,郑昇之裔孙:明举人、宁波府通判、嘉兴府同知郑亶,明举人、广西武缘县令郑嘉惠,明举人、广西思恩府同知郑绍烋,清进士、湖北安襄郧兵备道、中宪大夫郑之侨,进士、国子监丞郑安道,举人、吉林省方正县知县郑浩等;还有明进士、大理寺卿周光镐均在书院攻读过。因此“双峰书院”成为古潮汕学子求学的重点学堂,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遭毁,现只存遗迹。同时,历代名人也留下了很多摩崖手笔、石刻,如“龙首环青”、“曲径”、“騁怀”、“春风”、“玉峡鸣泉”、“月洞流辉”、“石室栖霞”、“曾山古寺”、“文光射斗”等。

双髻山及周边山地和各文物,在当地党政重视、保护下,提倡造林绿化、文物保护,使山体青春焕发,景色更加优雅迷人。郑昇古墓葬也处于之中处。

文物本体状况

郑昇古墓葬位于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双髻山南麓入水葫芦水库边,系多种规格花岗岩石砌筑,三进三摆式宋代墓茔造型,内左柱、内右柱上各有小石狮,外左柱、外右柱上的图案古朴、简洁,拜桌座前壁刻有鹿、鹤、麒麟,下部图案花纹清楚,墓前东侧有17对花岗岩石旗杆夹及石结构“土地神位”庙。结构坚固古朴,虽经八百多年风吹雨淋,碑石等有风化迹象,但结构完整,墓葬性状至今保存完好。

古墓面宽13.5米,纵深9米,建筑面积121.5平方米。主碑高1.46米,宽0.84米,祭床长2.19米,宽1.22米,高0.59米。

历史沿革

郑昇古墓葬自宋代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历经八百多载,于1993年重修,基本保持原有建筑形制。古墓地处金浦街道,当地裔孙众多,古今以来对古墓精心保护,使古墓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而避免遭到破坏,墓体至今保留完好,每年到古墓祭祀缅怀祖先的裔孙络绎不绝。

郑昇崇文重教、为官清正,乐善好施,敦睦乡邻,其后裔人丁兴旺,名贤辈出:孙郑良臣,宋嘉定进士、朝奉郎,官潮州“知军州事”。因有功于民,祀潮州名宦祠〔〈潮州府志〉、〈潮阳县志〉、〈潮阳姓氏丛谈〉有载〕。曾孙郑复翁,水师都统,南宋末年,宋帝及朝臣兵退至甲子待渡山时,以民族大义为重,带领义军起兵勤王,后在伶仃洋与元军激战,以身殉国,谥为“义烈侯”,彪炳千秋〔〈陆丰县志〉、〈宋端宗与甲子待渡山〉有载〕。曾孙郑佐龙,元朝时荐授江西袁州路务使,在任期间,豁达大度,扶贫恤寡,深受当地民众爱戴。他卸任后热心慈善事业,赈济孤寡贫困,收埋路尸等,其义举已载入史册〔〈潮阳县志〉、〈潮阳姓氏丛谈〉有载〕。裔孙郑之侨,清进士,官至湖北安襄郧兵备道、中宪大夫,是清代著名学者、政绩卓著的地方官员,著有《六经图》、《四礼翼》、《鹅湖讲学会编》、《廉溪书院劝学篇》、《农桑易知录》等并全被收入《乾隆四库全书》和《乾隆四库全书续集》。

郑昇之后裔至今繁衍三十多代,遍布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惠州、梅州、中山等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一百多个村(居),侨居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共近40万人口。据统计,自宋至清有据可查登文、武进士的有14人;中文、武举人(含荐举官员)的有44人;五贡(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及出仕、受皇封的有69人;民国时期副县(团)级以上有26人。新中国成立后,有部、厅、处级官员,教授、博士、高考状元、企业精英等;有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而献身的烈士,以及功臣、英雄模范等。真乃人才辈出。

价值评估

郑昇古墓葬虽经八百多载的风吹雨淋,墓体虽显苍老,但仍保留完好。其中的特点风貌,墓园碑石、管柱、柱头石狮、祭床石刻图案生动流畅,墓园中的十七对花岗岩石旗杆夹在潮汕宋古墓中更是罕见,是目前潮汕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有其研究历史的参考价值。

郑昇是潮汕历史上的名人,崇文重教、为官清正,乐善好施,敦睦乡邻,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和本族系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祖先美德,启迪后昆,让后世裔孙铭记和缅怀。近几年来,海内外近40万郑昇裔孙强烈要求将古墓葬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此举对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郑昇后裔回乡寻根谒祖,推动民间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条牵系着全系宗亲的纽带,大家无论身在何处,都知道自己的根源在金浦。

相关研究情况

郑昇古墓葬,其相片及概况记载于2011年《潮阳文物志》(《潮阳县志》也有载文),其古墓葬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价值。

郑昇裔孙遍布海内外,古墓葬申请成为汕头文物保护单位,使其成为维系海内外各地潮人的精神纽带,对激发广大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郑昇古墓葬位于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双髻山南麓入水葫芦水库边,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岁(1181),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金浦本地以及各衍播村(居)至海内外郑氏族人前来祭拜谒祖者络绎不绝。且每年对墓园环境进行整理维护,植树造林绿化,资金费用由各乡理事会筹捐,展示郑氏后人为缅怀先祖,尊祖敬宗,和亲睦族,以及海内外族人的爱国爱乡高度情怀,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安全保卫情况

郑昇古墓葬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辖区内双髻山南麓,现有汕头市潮阳郑氏金浦系宗亲理事会负责郑昇古墓的管理工作,落实专人管理保护。

现由郑猪仔为组长;郑钦元、郑邦祥为副组长;郑振雄、郑猴弟、郑汉增为成员的管理小组,负责日常巡查并组织环境整治工作。

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

郑昇古墓葬是郑氏金浦系族人的始祖墓,为使古墓得到更好的保护,现特申报登记为汕头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今后,我郑氏后人要对墓园加以保护,做到墓园管理小组专人专职管理,不得改变墓葬原貌,并且保护好山林绿化,美化周边环境,把山林防火措施做到实处。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郑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